所有晋江人注意,
又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好消息传来!
这不
昨晚8点,
CCTV-9纪录频道首播
《航拍中国》第二季福建篇
咱晋江安平桥再次登上央视
惊艳亮相!
让我们一起领略晋江那无处安放的魅力!
作为晋江的一张闪亮名片,
安平桥屡屡引起全国各级媒体的关注,
如央视“记住乡愁”等品牌栏目
多次走进安平桥拍摄专题片,
向世界宣传、推介安海这座“安平古镇、海丝名城”。
那么,这座浩大艰巨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?
为何能够列入首批“国保”单位?
为何说它是历史之桥、文化之桥、
商贸之桥、友谊之桥、合力之桥?
今日让我们走进安平桥,探访这座名桥的前世今生。
商贸重镇呼唤横海长桥
“众志之和”历14年建成
安海地处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,扼晋江、南安水陆要冲,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商贸重镇。安平桥,位于安海镇西畔,是横跨安海港通往南安水头镇的一座梁式石桥,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石桥,享有“天下无桥长此桥”的美誉。
安平桥是什么时候建的?在古代,安海为什么会建这么一座跨海长桥呢?
据历史记载,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(1138年),历十四年,于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告竣。
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俊仁介绍,古时,安海的地理形势,三面环海,东西各有港道纵深,故有“半月沉江”之美称。安海港的出海口有两个岬角,分别是东石与石井,因此,形成一个得天独厚、瓶颈形的天然良港。
当时,安海港海交贸易非常繁荣。在安海,安平商人有两种:坐商与行商。先民们借此扬帆远航商贸,安海也成为货物通商集散地。然而,“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,飓风潮波,无时不至,船交水中,进退不可……大为民患。”船渡的艰难,严重影响港区货物的吞吐,制约了当地交通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。于是,当地民众都有一个心愿:修建一座横海桥梁。
然而,要在万顷波涛上架设这么长的海桥,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,需要多么庞大的财力物力。谁来牵头?谁来出资?桥如何建?可以说,在当时这是一件天大的难事。
据明《八闽通志·卷十八》载:“安平桥在石井镇(今安海),宋绍兴八年,僧祖派始议为石桥,镇人黄护及僧智渊各施万缗为之倡。”
牵头人有了,捐资万缗的倡导者也有了,于是,安海的殷实商人群起应之,纷纷捐款用于造桥。难得的是,往来于安平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寺庙的僧人,把修桥造路视为一项积德修行的善举,由于僧人带头劝募建桥,更能促使富商信士民众乐于捐献,形成群策群力的建桥氛围。如20世纪80年代修复安平桥时出土的石栏,有阴刻“浯洲屿(金门)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”等字,建桥合力可见一斑。
安平桥从创建至今,无不体现出了安海人的合力、慈善和大爱。
据《安海志》载,造桥工程完成过半,主持人和募捐人先后离世,工程被迫中断。宋绍兴二十一年,权泉州军赵令衿因士民之请,再醵金(指集资或凑钱)成之。
赵令衿在《石井镇安平桥记》中记载:“斯桥之作,因众志之和,资乐输之费,一举工集。”
八百多年来,由于山洪、潮水、台风、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袭及人为的破坏,安平桥能够确保畅通并一直保存至今,经常性的修缮是必不可少的。
据载,从明永乐二年(1404年)到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共482年间,共有十七次重修。这些修缮让安平桥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。
2308条桥板如何架上?
安平桥“三个世界第一”
800多年前,安平桥就与安海镇相伴相随,同呼吸、共命运,结下不解之缘。
宋时,由于泉州海交贸易发展的需要,大量建筑桥梁。其时为泉州建桥的黄金时代。跨海大桥的建造,不仅需要财力物力,还得有建桥技术为支撑。
主持建安平桥的祖派是个得道高僧,《闽书·方外志·释衲》略曰:“本州承天寺祖派慈惠禅师,述南北《华严》忏文,极诣精妙,至今行世。”祖派不仅精通佛学禅理,而且熟谙水利工程。
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,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:世界最长的石桥;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;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。
安平桥的桥体横跨东西走向,是花岗岩石料构筑的梁式石桥,全长2255米,为世界上最长的桥梁。安平桥有疏水道362孔,桥墩361座,桥板2308条,整个工程包括桥栏、桥台及附属建筑等需石材45000立方米。
这样浩大的工程,在宋代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,巨石是如何开采,如何搬运,又是如何架设成功的呢?
据安海文史爱好者汪建育介绍,“睡木沉基”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,既简单方便,又省工省料。安平桥的大部分石料是从金门附近的大佰岛开采的,石料长短不一,最长的有11米长,最重的有二三十吨。利用涨潮时用船运载石板,浮架于墩之上,待潮汐慢慢下退,桥板从而横放在墩的上面。桥完工后,利用桥墩养殖牡蛎,待牡蛎长成后其外壳嵌包着桥墩,这样可减少海浪的冲刷和外表风化。
安平桥桥墩筑成方形、单边船形及双边船形三种。
为什么桥墩要设计成三种形状呢?安海文史研究者颜呈礼告诉记者,由于安平桥跨越中亭港、西姑港、水头港等五个港道,港道有深有浅,水流有缓有急。设计者注意滩涂地质的特点,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,设置桥墩的位置和形状,因地制宜,各有特点。方形桥墩筑在水流较缓的浅海上;单边船形墩,迎水流急的一头为尖形,背水流缓的一头为方形;双边船形墩,两端呈尖形,状如舟筏,筑在水流湍急而港面较宽的主要港道之间。可见,当时就能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,区别不同部位,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,以缓和水流冲击。
无数先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安平桥这一伟大工程。古往今来,众多名人大家也被安平桥的伟大所吸引。
1938年农历九月二十,弘一法师应安海水心亭丰德法师之请,从漳州经同安梵天寺来到安海,住安平桥头的水心亭,居住在这斗室中,并提笔命斗室名为“澄渟院”,意为“心清净如水”。现在,澄渟院门前的对联“如来境界无有边际,普贤身相犹如虚空”,就出自弘一法师之手。
1962年11月,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一行用一个月时间在福建视察,并为《郑成功》电影剧本的创作搜集资料。郭沫若等驱车到安平桥,并作诗一首:“五里桥成陆上桥,郑藩旧邸纵全消。英雄气魄垂千古,劳动精神漾九霄。不信君谟真梦醋,爱看明俨偶题糕。复台诗意谁能识,开辟荆榛第一条。”
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《安平桥》文中赞叹道:“这在世界古桥中,恐怕是唯一的。”
……
从商贸之桥到友谊之桥
安平桥文化的丰富内涵
在古代,安平桥作为商贸之桥,对安海的经济、商旅运输、对外贸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如今,安平桥是海内外安海人的乡愁寄托。每一位安海游子无论身处何地,记忆中永远有一座安平桥。
悠悠长桥,巍巍白塔。作为国保单位安平桥的重要附属建筑,白塔耸立在安平桥桥头。它是安海文明的象征,也是安海人的骄傲。它“帮助”安平桥连接着海内外安海人的乡愁记忆。
年龄不同,乡愁记忆也不同,正如海内外安海人对安平桥的记忆——随着时代的变迁,安平桥周边也在悄然变化。
上世纪80年代之前,由于围海造田,安海湾水域面积不断缩小,安平桥大部分已经不在水中。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安平桥与诸多附属建筑塔、亭、楼、台先后进行重修,并在石桥两侧清淤,引水恢复“水上桥”风貌。
2011年,安海镇政府结合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旧城改造项目,加强安平桥综合整治和资源开发利用,提升安平桥文化的软实力。
2016年,福建省旅游局发布公告,同意批准“泉州安平桥(五里桥)”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近年来,成功晋升“4A”的安平桥景区一直在持续地提升、完善,成为安海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载体,也逐渐成为海内外众多游客的观光之地。
未来,安平桥景区该如何提升?安平桥文化如何弘扬?
“安海要打造‘安平古镇,海丝名城’城镇品牌,成为高品质、国际化人文旅游目的地,最重要的是,要着力文化内涵提升,让安平桥景区真正实现从公园功能到景区功能的转变,完善各种旅游设施,招商引资实行现代业态管理,使之具备造血功能,除‘三大节庆’及常态化文化活动外,挖掘、开发安海特有的民俗体验旅游项目,通过差异化规划建设,增强旅游吸引力,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。”高俊仁说。
据安海文创协会执行会长林荣宗介绍,去年5月,泉州安平桥(五里桥)景区被授予“晋江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。去年8月,被授予“泉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。
林荣宗表示,安平桥景区力求通过研学实践,让学员们深入了解安海历史人文,领略安海“安平古镇,海丝名城”的独特魅力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,做到游有所得,游有所获,延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、知行合一实践求真知的优秀教育模式。
“接下来,安平桥景区还将持续丰富景区业态,提升文化内涵,主动承接各项研学实践课堂、拓展体验项目,坚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重要职责,深入挖掘安海历史人文,珍惜贯穿古今的历史长桥这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,为广大青少年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构建一个宣传推介晋江、安海文化,加强交流合作、涵养文化素养的平台。”林荣宗说。
颜呈礼表示,可以借鉴厦门治理筼筜港经验,引海水进入安平桥景区。这样可以增加安海湾的纳潮量,利用潮汐冲刷,减少安海港的淤积;利用海水海洋生物自净能力改善景区水质及区域生态环境;创造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环境,养殖牡蛎固基保护桥墩;让跨海石桥更加名副其实。
安海老文化站长颜昌瑞在参加安平桥景区宣传口号征集时,撰写了好几条口号参加活动,其中有一句“桥长天下无,风光我独有”获评委青睐。安平桥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希望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们常来游览、共同关爱这座历史之桥、文化之桥!
安海老前辈吴松茂家就住在安平桥畔,他对安平桥有着深厚的情感。“小时候,记忆中,水心亭港货船进进出出,码头工人忙碌装卸南北货物,三里街商铺林立,应有尽有,一片繁荣景象。南安踏桥而来的人络绎不绝,到三里街办货,到龙山寺行香。儿时夜晚在桥上卧听大海的涛声和遥望浩瀚的星空,深深感受她的神秘和包容。”吴松茂老人回忆道。
“安平桥横卧滔滔大海,见证劳动者的伟大智慧和力量。作为闽南交通要道,她促进商贸发达,经济繁荣,更造就足迹遍天下的安平商人。”吴松茂表示。
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、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委员黄汉瑜表示,希望安海启动古镇名人故居修缮保护,先规划一片保护区,可以从石狮巷开始,长春古厝—四房古厝(桂厝)—伍秉鉴(祠堂)—陈清机故居—林瑞岗林瑞佑故居,形成一条旅游线,引进鼓励民宿从业者来规划开发成旅店客房,打造成安海旅游的一张名片。
“目前,安平桥景区还有一些可以持续提升,如可将它周边的龙山寺、石井书院、三里街及名人古迹做一个资源整合,这样对晋江整体的文旅资源开发、安海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有推动作用的。”安平桥景区讲解员刘春霞建议。
安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安海镇将多措并举继续提升安平桥景区,范围包括安平桥、白塔、三里街(中山南路段)和报恩寺等,增强民俗游览体验,如常态化开展“嗦啰嗹”、水上捉鸭表演等民俗活动,进一步充实内涵提升品位,塑造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历史之桥、文化之桥、商贸之桥的形象符号。
2017年11月2日下午,国际中体联主席劳伦特·佩楚卡先生携手夫人克莱丽斯·斯坦因,莅临安海参观安平桥景区。在安平桥上,劳伦特看着如此雄伟壮观的长桥和夕阳美景,发出感慨:“这真是世界瑰宝啊!”劳伦特夫人则动情地说:“我会把这座桥装在心里带回去。”
如今的安平桥也已成为一座友谊之桥、合力之桥,成为安海沟通我国台湾、东南亚及世界的桥梁,它既是文化交流的圣地,也是海外华侨难以忘怀的乡愁所在。
对话编导
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 泉州令人眼前一亮
“在福建拍摄时,去了泉州、厦门、三明、宁德、平潭等地。泉州充满文化气息,特色鲜明,令人眼前一亮!”谈起当时的现场摄制,《航拍中国》第二季编导郭春辉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泉州。
据悉,《航拍中国》第二季摄制组于2017年10月抵达泉州,先后在市区、永春、惠安、安溪等地连续拍摄了半个月,“以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,像府文庙、开元寺、清净寺等宗教建筑均有摄制。此外,九日山的祈风石刻、安平桥、六胜塔等,作为泉州海丝文化的代表性景点,也没有错过。”
“经济如此发达,多种宗教融合并存数千年,而且还将不断延续,这是泉州最令人惊叹之处。”郭春辉称,泉州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滨海城市。
骄傲啊!我的晋江!
来源:晋江经济报
部分内容来源:东南早报
本期编辑:颜雅 一行